-
-
-
- S 樓群設定
- S 繪圖參數 [RC梁]
- S 設計參數-全棟 [RC梁]
- S 設計參數-各樓層[RC梁]
- M1 設編號(群組名稱)-手動 [RC梁]
- M2 設編號(群組名稱)-自動 [RC梁]
- M3 設定繪圖標記 [RC梁]
- M4 全棟計算 [RC梁]
- M5 新增配筋圖 [RC梁]
- M6 輸出配筋圖-DWG [RC梁]
- M7 輸出配筋圖-其他格式-3 輸出梁表 [RC梁]
- R 設計配筋跨-1(單梁設計) [RC梁]
- R 更改配筋-1 [RC梁]
- R 更多> 更改配筋-3腰筋(連續修改) [RC梁]
- R 更多> 清空設計資料 [RC梁]
- 1 圖紙編輯 [RC梁]
- E 手動排版 [RC梁]
- E 新增連續梁 [RC梁]
- E 複製連續梁 [RC梁]
- E 複製配筋量-依樓群 [RC梁]
- E 匯入配筋檔 [RC梁]
- A 檢視桿件內力
- A 輔助項目> 矩形斷面分析 [RC梁]
- A 輔助項目> 矩形斷面設計 [RC梁]
- Show all articles ( 9 ) Collapse Articles
-
- Articles coming soon
-
S 設計參數-全棟 [RC梁]
操作步驟
選擇不同參數組,調整各參數,按 才能套用。
※若修改參數過程按 跳出功能,則修改無效。
參數列表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3.1 依編號判斷大梁,小梁 | 若為Yes,依指定梁編判定大梁 若為No,依梁柱幾何進行判斷: | |
大梁編號 | 依指定梁編判定大梁 ※ 參數3.1勾選時,啟動此參數功能 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依跨深比 <=?為深梁 | 以淨跨/梁總深計,預設值4
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5.1 依編號判斷懸臂梁 | def=Yes 若為Yes,依指定梁編判定懸臂梁 若為No,依梁柱幾何進行判斷: | |
懸臂梁編號 | 依指定梁編判定懸臂梁(縱使為大梁, 仍不考慮韌性設計) ※ 參數5.1勾選時,啟動此參數功能 | |
5.2 懸臂梁同主跨 | 使懸臂梁的配筋與相鄰的主跨相同 | |
5.3 懸臂梁若符合深梁定義, 檢核[401-112]9.9.3.1(b)Avh | def=No 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6.1 短梁之淨長 | 繪製梁配筋圖時, 依此值判斷長短梁 | |
6.2 短梁要直通 | 若勾選,配筋時梁淨長太小,則主筋與箍筋取各斷面極值,直通一致 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 ||
7.1 計算中段範圍 |
|
|||
上層中段起點 | default=0.3 範圍[0~0.4] |
|||
上層中段終點 | default=0.7 範圍[0.6~1.0] |
|||
下層中段起點 | default=0.3 範圍[0~0.4] |
|||
下層中段終點 | default=0.7 範圍[0.6~1.0] |
|||
小梁:下層主筋分段與主筋斷筋點相同 | 控制小梁下層主筋之分段範圍與主筋斷筋點相同 預設: 不打勾 |
|||
7.2 最少主筋量 | ||||
核算[土木401-112] 9.6.1.2(a)0.8*sqrt(fc’)/fy |
(0.8 * sqrt(fc) / fy * b * d) |
|||
核算[土木401-112]9.6.1.2(b) 14/fy |
|
|||
核算[土木401-112] 9.6.1.3於梁之左上,中下,右上 |
|
|||
核算[土木401-112] 9.6.1.3於梁之左下,中上,右下 |
|
|||
核算[土木401-112] 9.6.1.3配筋量仍不大於9.6.1.2之鋼筋量 |
|
|||
7.3 支數決策方案 | ||||
7.3.1 最多支數決策方案 |
下拉選單指定決策方案,決定可排列的鋼筋支數
|
|||
計算(方案1) |
搭配支數決策方案1,可指定梁同層相鄰主筋之最小淨間距
|
計算公式示意圖 | ||
梁主筋最小淨距,cm |
||||
梁主筋最小淨距,db | ||||
查表(方案2) | 搭配支數決策方案2,下拉選單指定梁表。 | 範例如 示意圖4 |
||
查表 | 下拉選單指定梁表 | |||
讀表更新、顯示現表 |
|
|||
7.3.2 最少支數決策方案 |
下拉選單指定決策方案,決定可排列的鋼筋支數
|
|||
指定支數(方案1) |
|
|||
梁主筋外層-最少支數0~99 | 此值亦表示主筋總支數最小值,預設為2 0=不控制最少支數 |
|||
梁主筋外層-中段上層-最少支數0~99 | 預設為2 | |||
梁主筋外層-中段下層-最少支數0~99 | 預設為2 | |||
梁主筋內層-最少支數 1~4 |
頂/底主筋若為多層配置時,內層鋼筋之最少根數
|
|||
外層查表,內層指定支數(方案2) |
|
|||
梁主筋外層-最少支數 |
下拉選單指定梁表 |
|||
讀表更新、顯示現表 |
|
|||
梁主筋內層-最少支數 1~4 |
頂/底主筋若為多層配置時,內層鋼筋之最少根數
|
|||
7.3.3 主筋根數進位門檻 |
範圍[0.00001~0.6] ex.0.05 |
示意圖5 | ||
7.4 主筋分層規則 | ||||
7.4.1 上層筋, 下層筋最大層數 |
|
|||
7.4.2 雙層無法容納時允許放大主筋號數 | 預設為0, 範圍[0~2] 若主筋超過雙層可容納支數時,可自動放大主筋號數 0=不允許放大號數 1=允許主筋放大1號 ex: #3 > #4 |
|||
7.5 一般主筋量調整規則 | ||||
中段下層主筋(1) |
|
|||
依分析程式計算時,若無設計資料則逕用最少主筋量 | 本參數僅作用於依據分析程式計算時, 若無設計資料, 則逕用最少主筋量繼續設計流程。 不打勾(預設): 仍可新增配筋圖, 但無主筋量 打勾= 以最小主筋量計算繼續流程 |
|||
7.6 大梁主筋量調整規則 | ||||
韌性:大梁核算[土木401-112]18.3.3.2 |
依實配鋼筋量[面積]核算,在梁柱交接面其壓力鋼筋量不得小於拉力鋼筋量之半,正負彎矩鋼筋量不得低於兩端柱面處最大負彎矩鋼筋量之1/4。 |
|||
大梁:端部梁頂主筋量>=梁底主筋量 |
|
|||
大梁核算梁頂中央>1/3左右 |
使梁頂中央實配鋼筋量(面積)>1/3端部實配鋼筋量(面積) |
|||
大梁核算梁底中央>1/3左右 |
使梁底中央實配鋼筋量(面積)>1/3端部實配鋼筋量(面積) |
|||
7.7 小梁主筋量調整規則 | ||||
小梁:端部梁底主筋量>=f*中段梁底主筋量 | 建議值: 小梁(打勾) | |||
7.8 主筋直通規則 | ||||
兩端加筋接近時改直通 | 兩端加筋距離若小於此值,則該跨改為直通 ex.80 (僅全棟計算時作用) |
示意圖6 | ||
兩側主筋支數差直通上限 |
當支承兩側主筋根數差值≦此值時,取其大值,使兩側主筋直通
|
|||
兩側主筋直通之梁寬差值 | 梁寬差異小於此值則允許直通, 預設5 (僅全棟計算時作用) 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8.1 計算中段範圍(取得斷面配筋量) | ||
最小中段範圍=?倍梁深 | 若左右端部範圍較寬導致重疊,或中段範圍太小導致無法取得斷面配筋量,則以此參數值作為最小中段範圍 | |
Vc之算法 | 下拉選單指定Vc算法
| |
8.2 號數與箍數規則 | ||
優先原則 | 下拉選單指定優先原則
| |
最大箍數 |
| |
兩端最小箍數 | 計算左右兩端箍筋之最小箍數
| |
箍筋號數容許增大值 | 箍筋量增大時,允許增大鋼筋號數
| |
8.3 間距 | ||
最大間距 |
|
|
最大間距=有效深度倍數 |
最大深度=0.5 x d | |
該樓上限值 | 對梁之箍筋間距要不要設定上限值
| |
間距偏好值,遞增 | 遞增排列,可為小數
| |
間距偏好值誤差 |
| |
左右兩端間距相同 | 若勾選則左右兩端箍筋間距必須相同 預設:打勾 | |
韌性:大梁檢討閉合箍筋最大間距[401-112]18.3.4.4 | 閉合箍筋間距不得超過d/4, 15cm,主筋直徑之5~6倍(依fy=4200~5600)
|
|
額外增量 | 依15.4.3.2韌性檢討後,可加上額外增量。
| |
8.4 自動調整 | ||
中央箍數若小於兩側,調整中央 |
| |
兩端箍筋量若小於中段,調大兩端 |
| |
淨跨小於6倍梁深時,中段箍筋改同兩端 | 規範要求梁緊密箍筋考慮 2倍梁深,此節不能忽略。 但若梁淨跨小於6倍梁深時會使中央帶短於二側,圖面反而怪異,故設此選項。 若中段箍筋量<端部箍筋量,自動調整中段箍筋=端部箍筋
| 符合 淨跨小於6H → 符合 中段箍筋量<端部 → 啟動自動調整: 中段=端部 |
8.5 剪力牆 | ||
剪力牆:有牆時只分左右2段 | 預設: 不打勾 | 示意圖7 |
剪力牆:牆區長度縮減,cm |
| |
8.6 調整係數 (僅適用採ETABS之配筋時) | 以下兩項參數僅限於採用ETABS之配筋時作用 | |
依分析程式時,扭力貢獻係數 | 是否完全採用ETABS配筋的扭力數據,或依比例折減,或不考量
| |
依分析程式時,中段折減係數 | 是否考量Vc’,或依比例折減,或不考量
|
|
8.7 檢核深梁之垂直剪力鋼筋面積 Av=f x bw x S [401-112]9.9.3.1(a) | 跨深比小於4時, 依據[401-112]9.9.1.1(a)垂直梁縱向軸之分布鋼筋斷面Av應至少為0.0025bws, 且 s 不得大於 d/5 或 30cm。 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9.1 分析程式縱向扭力筋放大係數 | ETABS原始設計之縱向扭力筋放大係數
| |
9.2 依跨深比檢核深梁[401-112]9.9.3.1(b) | ||
最大間距 | 預設30, 範圍[0~30] | |
間距個數外加支數 | 預設1, 範圍[-1~5] | |
9.3 依指定梁深增設腹筋(E.F) [401-112]9.7.2.3 | 預設90, 範圍[90~150] | |
依[401-112]24.3.2計算最大鋼筋間距s | 最接近構材受拉面之鋼筋中心距s | |
最大縱向扭筋間距 E.F |
| |
間距個數外加支數 | 預設1, 範圍[-1~5] | |
9.4 檢核AI/4+左中右各位置主筋需求量<實配量 | 預設: 不打勾 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10.1 剪力放大係數 | 計算設計重力載重時使用 | |
剪力放大係數(F+0.3Kz)*D [DEAD] |
[401-112] Wu=( 1.2 + 0.3Kz)D + 1.0L +0.2S 若須修改[ ] 括號內基本載重請由設定>基本載重 | |
垂直地震力係數 Kz | 預設Kz=0,由使用者自行填入 [401-112] Wu=( 1.2 + 0.3Kz)D + 1.0L +0.2S (Kz為垂直地震力係數) | |
剪力放大係數 f*L[LIVE] |
若須修改[ ] 括號內基本載重請由設定>基本載重 | |
剪力放大係數 f*Lr |
可折減之活載重係數 | |
剪力放大係數 f*(D + L) |
| |
10.2 Vc有效值 | (僅適用RCAD韌性配筋) | |
端部Vc有效值 | RC設計時,梁跨(大梁)兩端鋼筋配置會較緊密,主要原因為地震時會造成梁柱接頭處扭曲而形成剪力效應,所以此參數值依設計之需求由設計者評斷。
| |
中段也要韌性設計 |
| |
中段Vc有效值 |
| |
10.3 韌性設計之耐震範圍2H改同箍筋端部範圍現值H,Ln | 不打勾(預設): 耐震範圍2H, 箍筋左中右極值分段依箍筋端部範圍限值H,Ln 打勾: 耐震範圍等同箍筋端部範圍限值H,Ln |
※此區參數僅適用配筋方法為RCAD韌性設計/RCAD非韌性設計,若採用ETABS配筋無需填寫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11.1 抗彎 | ||
11.2 抗剪 | ||
11.3 抗扭 |